新聞報導

翰可能源成地熱推手:深層地熱探勘大突破 綠電未來再添希望!

2024/12/23

 

地礦中心日前舉行「深層地熱潛力場域論壇」,論壇中揭示台灣地熱開發的重要進展,工研院也宣布在台東海端鄉霧鹿完成深達2000公尺的地熱探勘,並取回長達3公尺的完整岩芯,此次成果象徵著深層地熱潛力的正式開啟,而翰可能源在這一歷史性突破中,也扮演推動關鍵技術與服務的重要角色。


翰可能源 打造地熱發展的核心推手


作為台灣地熱產業的技術先鋒,翰可能源在此次論壇中,展示一系列專業技術與服務,包括鑽探工程規劃、同步量測技術、定向鑽井技術以及相關材料供應。這些尖端技術不僅提升了探勘精度,還大幅降低了開發過程中的風險與成本,為台灣地熱資源的商業化應用奠定了堅實基礎。

臺灣大學新碳勘科技研究中心副主任林立虹指出,地熱開發以前期探勘的成本及風險最低,但探勘井的成本高。以一口3000公尺的地熱場址探勘井來說,成本動輒千萬,完成一整個場域鑽探至少上億元,實際鑽下去後,還可能因熱源溫度不夠、不符合開採價值,耗費鉅額隨時「打水漂」。所幸近幾年,探勘技術不斷進步,如地熱國家隊中油、台電開始引進國外技術進行深層地熱探勘井鑽探,有規劃性與全面性的前期探勘,將大大降低探勘井的風險。台灣地熱資源發展協會呼籲,政府應建構更明確的地熱法令,以及針對深層地熱探勘井提高相關補助,美好的發電藍圖才能逐步達成。

工研院資深研究員謝佩珊博士表示,霧鹿地區此次探勘的成功,困難點其實有兩個,技術性的問題在南橫的山區很不好到達,另外因為東部的花崗岩層變質岩層非常的堅硬,但場址位於造山帶,裂隙不少,2000米的井底溫度又有高達145度以上,頗具開發價值。


翰可能源:助力台灣地熱能源的願景


根據能源署統計,台灣深層地熱的可開發潛能達到40GW,相當於15座核四廠的發電量,這為地熱能源在台灣的發展帶來了無限可能。翰可能源期望透過其技術專業,協助地熱國家隊(包括中油、台電等)全面提升探勘效率與可靠性,減少「打水漂」的風險,推動地熱成為台灣2050年淨零轉型計畫中的重要一環。


在此次論壇中,翰可能源不僅展示技術實力,更強調了地熱開發在能源轉型中的重要地位。他們呼籲政府加強對地熱探勘的補助,並制定完善的地熱相關法規,也能讓更多企業能夠參與地熱產業鏈,共同實現綠電藍圖。


引領地熱未來,翰可能源從未缺席


翰可能源的專業技術與執行力,已成為台灣地熱產業的重要支柱。他們深信,通過技術創新與產業合作,地熱能源將不僅是綠電的新希望,更能為台灣的能源自主與永續發展注入無限動能。在不遠的將來,翰可能源期待能與更多合作夥伴攜手,完成更多深層地熱開發的重要里程碑,讓地熱成為驅動台灣綠能轉型的關鍵力量!


來源:經濟日報